2015/10/3  金門日報 李辰寬主編

中性筆與立可白 : 矛與盾的絕佳搭配

◎撰文: 盧尚欽

學生時代不可或缺的「矛與盾」便是中性筆與修正液─當「矛」肆意縱橫時,難免出錯、露出破綻,比時便要有「盾」來修改錯誤。多少學習歲月,這二者都伴著莘莘學子們挑燈苦讀。

中性筆,又稱滾珠筆,是一種使用滾珠原理的筆,內部裝填的墨水介於油性和水性之間,與純裝油性墨水的原子筆大不相同。1984年誕生於日本,隨後在全球迅速普及。

相較於原子筆,中性筆書寫時,不需特別加壓來使筆跡清晰,所以握筆時不必費力。墨水顏色也較亮,且有多種顏色選擇(因為水溶性的顏料種類較多)。

修正液,俗稱「立可白」,是一種白色不透明顏料,塗抹在紙上以遮蓋錯字,乾涸後可於其上重新書寫。1951年誕生於美國。雖然不需等乾涸的修正帶問世後,其市占率大減,但仍是許多學子的重要回憶。

本周鄉訊,我們便要專訪以中性筆、修正液起家的「東文文具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聖文先生。

 

 

◎採訪、撰文:吳政倫

面對現實,雄心上進

踏入這家文具公司辦公室時,數個等人身高的藍色修正液模型與中性筆映入眼簾。40歲出頭的李聖文是東文文具有限公司董事長,高中畢業的他,23歲創力公司,經過20多年努力經營,如今公司每年產值超過3億元新台幣。

 

李聖文出身金門大姓李家,在正義分校就讀時,有一次發現隔壁桌同學每天都有新文具,心生羨慕─原來同學的家人在文具公司工作。這埋下了他與文具最初的緣分。

 

18歲高中畢業後,李聖文離開長輩羽翼,開始獨立自主。他說,那時家裡給他4500塊,坐飛機來台便只剩餘3000塊,一切從零開始。

自小習書法,也曾參加比賽拿下金門第一的李聖文,曾經追求藝術夢。為了報考國立藝專,他一邊補習一邊當水泥工,並在中和、永和十幾個親友家來回借宿。李聖文感嘆地說,當時洗完澡,浴室地板都要仔細擦乾淨,到了客廳也不敢動電視遙控器,因為那是「別人家的」。

每每面臨生活現實時,他不斷的激勵自己,再加上有一回補習班老師給他一記當頭棒喝,李聖文體認到:勞力活不能做一輩子,擁有自己的事業,才有長久未來。

QQ图片20151005140122

 

20歲那年,他到親戚家開的「巨倫文具有限公司」擔任送貨員─不過,雄心萬丈的李聖文可不安於此。為了提升自己的價值,他向老業務員借名片、目錄,晚上自己出去跑生意──3個月後,李聖文轉正為業務員,一腳踏進文具經銷的生意。

值得一提的是,在跑業務過程中,李聖文也跑出生命的另一半──他說,有一次因緣際會巧遇金門高中隔壁班同學陳秋蓉,當時她在賣珍珠奶茶,兩人後來結為連理,她也成為李聖文事業的左膀右臂。

 

自創品牌,協力全國

在巨倫公司待了2年餘,李聖文決心自己創業當老闆。1995年9月,他創力「巨煬文具有限公司」。不過,經銷文具一段時間後,李聖文發現許多供應商在材料、技術、商品方面並沒有一直沒有更新、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此他決定生產自己的品牌。

他開發一款名為「KMB」的中性筆──「那是『金門BOY』的縮寫。」李聖文說。之所以選擇做中性筆,是因為使用頻繁,且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當時李聖文想盡辦法認識了曾發明全世界第一支金銀色中性筆的日本飛龍牌退休廠長永島孝。李聖文拜其為師,借鏡日本技術,研發出台灣第一支熱銷的中性筆。公司營運自此走上軌道,1998年,更轉型為全自動生產,並擔任SKB、三麗鷗、德國鵝牌等世界品牌的協力廠商,公司業務遍及海內外。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在李聖文的事業穩步上升之際,2005年2月23日凌晨4點多,桃園的工廠遭人惡意縱火,他憑空損失2000多萬新台幣,案件至今仍沒有偵破。因為此事件,加上鵝牌公司極力建議他前往大陸投資設廠,甚至表示將加大訂單,李聖文決定把工廠轉往大陸,最後,他選定寧波觀城工業區。

寧波是大陸製筆產業相當成熟的地區,有「製筆之都」之稱,相關配套完整,加上地方政策支持,使公司成本大大降低。李聖文說,當時在台灣做一套模具,要耗時6個月、250萬成本;在大陸只需要25天、60萬成本。

李聖文指出,隨著公司產能提升、成本降低,他將多出來的利潤回饋給客戶,爭取到更多訂單,形成良性循環,大大擴展事業版圖。最近幾年,更不斷垂直整合,將業務分拆出去,讓生產更有效率。從1995年創立巨煬文具,到2006年成立東文文具,並在大陸寧波、緬甸仰光設廠,李聖文生意遍及歐美、中國大陸、東南亞等地。產品包括中性筆、修正液、好好夾、觸控筆等。

李聖文說,目前文具事業每年內外銷產值約3億多台幣。未來希望整合旗下公司為「東文集團」,進軍房地產、小家電、網路文具商場等領域。

 

找好的對象 學習在超越

李聖文自認「筆借的嚴凱泰」,並以「找到好的學習對象,不斷學習、不斷超越」為理念。他說,面對新時代,要不斷創新思維。為此,他也赴北京大學EMBA深造。就曾有大陸校長對他說,文具製造業品質做得不好。李聖文反駁,不是做不好,而是大陸文具製造業只學習「便宜」的對象,而非學習「好的」對象。

此外,李聖文也提到企業的社會責任,他說:「過去我從沒想過,有人會沒錢買筆。」因此,自公司創立以來,只要公益團體有需要,都會免費提供文具義賣或贈送給需要的學子。

他說,十幾年來每年花費數百萬元的文具於公益。「取之社會,用之社會」不僅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企業本身也得到無形的品牌效益。

而聊起家鄉,李聖文說,自己憑著「金門」二字就賺到錢──當時渡海來台,人家一聽來自金門,第一印象就很好「因為金門人古意、認真、肯做事,無形中得到許多機會。」

對此,他心存感激,到後來,即便自己並沒有那麼好,也會產生責任感,約束自己不讓金門這個「品牌」蒙羞。李聖文表示,許多在外打拚的企業家都是「人在台灣,心在金門」。金門至今仍有許多可發展的事業,例如環保焚化爐、金酒博物館等,不僅能增加就業機會,也可提升地方建設──而這全都仰賴政府與企業的共同努力,以及民意代表的監督促成。因此李聖文也不忘呼籲,期待更多全心為金門鄉親服務的民意代表挺身而出、讓金門更好!